新華社記者余春生
在位于湖南長沙的中聯才智工業城土方機械園備料車間內,智能切割機正趕緊作業,激光與鋼板碰撞出耀眼的火花,展現著工程機械行業的“硬核”氣質,而這背面有一股智能化的力量尤為引人矚目。
近年來,在工程機械制作大省湖南,以三一重工、中聯重科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推進智能化轉型,用“軟”技術加速“硬”制作的革新,讓人們印象中笨重的工程機械煥發出新的活力。
這是中聯才智工業城土方機械園的裝配車間。(受訪者供圖)
“備料是工程機械出產的第一環節,資料利用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出產成本。”中聯重科智能制作中心負責人奉華說,工程機械零件品種多樣,如何對每一塊鋼板合理切割、削減資料浪費是關鍵。為此,中聯重科加大人員和資金投入,開始研制相關算法技術。2022年,中聯重科自主研制的超級排料人工智能算法正式投入使用。
“曾經一塊鋼板或許只是用于一個出產計劃的零件出產,現在依托算法能夠完成‘一板多用’,做到出產計劃和資料利用率的最佳平衡。”奉華告知記者,在計劃排產時,算法會自動分析客戶計劃需求所對應的鋼板的最優規格和數量,將多客戶、多機型的出產計劃進行合理排產,提高出產效能。
據了解,中聯重科通過研制超級排料人工智能算法等多項智能制作技術,完成了資料利用率比同行業平均水平提高15%、年節約成本20%以上、年削減碳排放逾6萬噸的效益。
在業內人士看來,工程機械行業做智能化的難度在于其產品是“多品種、小批量”的。針對這一難題,三一重工深入挖掘海量數據資源的價值,為增強產線柔性化供給支撐。
走進三一重工長沙園區的18號工廠,只見機械臂不停揮舞,AGV小車裝載著物料在產線和立庫之間靈敏移動,這離不開“工廠大腦”的全程智能調度。
這是三一重工長沙園區的18號工廠里的AGV小車(智能搬運機器人)。新華社記者余春生攝
遍及工廠的1540個傳感器和200臺全聯網機器人每天發生超過30TB的大數據,讓工廠的出產狀況具象化。后臺依據這些數據對各個出產環節施行智能化管理,完成了“一張鋼板進,一臺泵車出”。目前,三一重工長沙園區的18號工廠可出產的機型多達263種。
智能化的數據系統不只連接著出產端,還對接著設備端。記者在三一重工長沙園區的18號工廠看到,基于全國近90萬臺工程機械設備運行數據形成的挖掘機指數、油耗趨勢等信息一目了然地顯示在這里的數據管理渠道上。
據介紹,依托于安裝在工程機械設備上的傳感器,設備運轉數據能實時傳輸到三一重工的工業互聯網渠道,為其產品的規劃、制作、售后等環節供給數據參閱。“以設備油耗數據為例,如果檢測到設備油耗數據過高,咱們會提醒客戶調整設備作業模式,削減油料消耗。”三一重工智能制作總部副總監劉巖說。
記者造訪發現,老練的智能制作系統也助力我國工程機械順利“出海”。2022年8月15日,三一重工印尼“燈塔工廠”出產的首臺SY215CKD挖掘機下線,標志著這座“燈塔工廠”正式建成投產。
劉巖(yan)告知記(ji)者(zhe),近段(duan)時(shi)刻以來,三一重(zhong)工(gong)(gong)的海(hai)(hai)外(wai)銷售量增加(jia)迅速。在海(hai)(hai)外(wai)布局工(gong)(gong)廠(chang)(chang),便(bian)于(yu)進一步下降(jiang)出產(chan)成本(ben)、擴大海(hai)(hai)外(wai)市(shi)場。依托自主研(yan)制(zhi)的數(shu)字(zi)化工(gong)(gong)業(ye)軟件(jian)系統,三一重(zhong)工(gong)(gong)印尼(ni)“燈塔工(gong)(gong)廠(chang)(chang)”與國內的三一全(quan)球出產(chan)管控中心進行(xing)實(shi)時(shi)數(shu)據互聯,能(neng)夠長途協作(zuo)(zuo)出產(chan),并將我國工(gong)(gong)程(cheng)機(ji)械行(xing)業(ye)的智(zhi)能(neng)制(zhi)作(zuo)(zuo)標準(zhun)復制(zhi)到海(hai)(hai)外(wai),提高當地的工(gong)(gong)業(ye)制(zhi)作(zuo)(zuo)水平(ping)。
手機版|
關注公眾號|

下載手機APP


